科普专栏/POPULAR SCIENCE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中医经典名方黄连膏的历史溯源

 

 

   黄连膏始载于中医最早的外科专著《刘涓子鬼遗方》,该书由南北朝南齐人龚庆宣所著(公元475-502年),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。经过后世的继承、创新和发展,目前已发展成以黄连膏原方为基础的的40多个处方,广泛应用于皮肤科、肛肠科、妇科、男科、儿科、眼科、耳鼻喉科、口腔科、烧伤科、风湿科、普外科和肿瘤科,尤其擅长治疗湿热所致的红肿、烂皮、诸疥干痒,各种疮疡疔肿、烧伤、烫伤、湿疹及外伤,同时可用于治疗鼻炎、湿疹、紫癜、玫瑰糠疹、扁平疣、病毒性角膜炎、银屑病、口腔炎、中耳炎、阴道炎、宫颈糜烂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痤疮、丹毒、静脉性溃疡、糖尿病足、急性痛风性关节炎、血管瘤、急性肛周湿疹、肛裂、乳头皲裂、乳痈、小儿尿布性皮炎、尖锐湿疣等疾病,堪称中医外科之圣药,目前仍作为多家医院的院内制剂使用,并获得了大量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认可[1-2]。该方至清代《医宗金鉴》形成了用于中医外科的经典处方,由黄连、黄柏、姜黄、当归尾和生地五味中药配伍组成,并作为首批100首名方之一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《古代经典名方目录(第一批)》(2018416日)所收录。此外,该处方也是中管局发布的《古代经典名方目录(第一批)》中唯一外用制剂,进一步证实了该方可靠的临床疗效。

 

   但关于黄连膏提取工艺及制剂方面仍缺乏系统研究,处方制剂中关键有效物质组成尚不明确,从而导致常见院内制剂黄连膏在色泽、性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无法保证稳定可靠的临床疗效,不利于其临床推广。因此,针对黄连膏开展系统的生产工艺及制剂研究,明确其关键药效物质成分,建立科学、快速的检测评价方法,将有效解决黄连膏存在的上述问题,从而获得质量可控、疗效稳定的黄连膏制剂。

 

参考文献:

【1】陈天朝, 瞿来超, 赵新红. 黄连膏的历史及临床应用考证[J], 河南中医, 2010, 30(5): 514-516.

【2】季光琼, 邓衍清, 谈发明, 陈智国. 黄连软膏的研究进展[J], 湖北中医杂志, 2018, 40(3): 55-57.